体育学院成立于2002年7月,现开设有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2个本科专业。2017年体育学院获得自治区体育硕士学位建设点,2019年体育教育专业被评定为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2021年获批为自治区第四批民族院校特色学科建设立项建设学科——民族传统体育学。学院内设有球类教研室、田径与民体教研室、武术与体操教研室、理论教研室和公共体育教研室等5个教研室。现在校学生1001人,生源来自广西、湖南、海南、江西、河南等7个省(自治区)。近年来,各运动队在区内外各类体育赛事中,荣获国家级冠军11项,省部级冠军154项。
(一)师资队伍
体育学院现有教职工48人(男32人,女16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9人,博士3人,在读博士5人,国际级裁判员1人、国家级裁判员1人、一级裁判员8人,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6人,是一支职称结构合理、教学科研水平较高、专业技能较强的教师队伍。
(二)人才培养
体育学院多年来通过以教学为基础、以科研为支撑、以训练为发展、以竞赛为检验,以培养应用型体育专业人才为使命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每年就业去向落实率均达90%以上,共考取硕士研究生40余人,培养了运动健将1人、一级运动员9人、二级运动员40余人。现常规训练有篮球、排球、足球、田径、独竹漂、板鞋、健美操、舞龙舞狮、武术、体育舞蹈、网球、毽球等12个项目代表队,共200余名同学参与代表队训练,学练结合,对学生体育技能水平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我校各运动代表队积极参加区内外各项赛事,取得了优异成绩。2015年、2019年连续两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广西代表团共获11块金牌,其中7块金牌由我院学生获得;2017年第十三届全国学生运动会比赛中我院学生夺得广西代表团大学生组唯一一块金牌;2018年在199所高校参加的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中,荣获团体总分第十五名;2018年荣获广西高校田径锦标赛团体总分第一名;2019年和2022年分别荣获广西学生运动会体育专业组团体总分第二、三名;历年来培养出陆春桃、韦杨遮、黄适骥三位独竹漂全国冠军及覃钰鸿、黄元明(2018年输送到重庆体工队)、陈凯(2021年输送到广西体工队)、王彩艳就(2021年输送到广东体工队)等优秀学生运动员。
(三)科学研究
近年来,学院教师以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技项目训练基地、河池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研究与开发训练基地、桂西北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中心等平台为依托,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先后获得国家社科基金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7项,区级教改课题10项,市厅级课题28项。先后出版专著(教材)15部。发表科研论文100余篇。2019年至2021年连续获得广西壮族自治区教学成果二等奖。
(四)服务地方
学院积极开展深化校地合作,推进地方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学校独竹漂队多次受邀赴环江“分龙节”、河池园博园、巴马县、宜州流河寨景区等地开展水上表演,在吸引旅客增加客流量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学院发挥场地和人才资源优势,先后承办了河池市宜州区“健康杯”中小学生篮球赛、足球赛和田径运动会等赛事;为河池市财政局等单位举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培训班及举办河池市校园啦啦操示范套路教练员培训班。2013-2016年度和2017-2020年度两次获得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五)文化传承
体育学院坚持“以体育教育教学为基础,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展为突破口”的办学定位,以“立足河池,走出广西,面向全国”为发展目标。多年来,通过把民族传统体育竞技项目纳入课余体育训练体系,培养民族传统体育专门人才,培育民族传统体育特色项目,举办民族传统体育学术研讨会、教练员培训班、参加地方节庆活动展演,实施“民族传统体育进入中小学”工程,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全国“民体杯”、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及广西“潮动三月三•民族体育炫”等各级赛事多措并举,以优异比赛成绩引发社会关注,建立多渠道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途径,强化群众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坚定文化自信。通过开辟传承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新途径,有效解决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赓续式微问题。
回首过去,学院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展望未来,学院将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学科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社会服务水平,不忘初心,锐意进取,推动体育学院高质量发展。 (相关数据更新于2024年9月30日)